富林矿机丨粗精矿品位倒挂:反常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在选矿领域,浮选作为分离和富集有用矿物的核心技术,其工艺参数与最终产品(精矿)的品位和回收率息息相关。通常情况下,在理想的浮选过程中,随着矿物颗粒粒度的增大,在一定范围内,精矿品位会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或规律性变化。然而,在一些选矿厂的实际生产中,偶尔会出现一种反常现象——“粗精矿品位倒挂”,即粗粒级精矿的品位反而低于细粒级精矿的品位。这一现象不仅违背了常规认知,更直接影响了选矿厂的最终经济效益。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粗精矿品位倒挂”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为选矿技术人员提供诊断与解决问题的思路。

浮选机.png



 一、“品位倒挂”现象的定义与常规认知



在探讨反常现象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常规的粒度与品位关系。在浮选作业中,矿石需要被磨碎至适宜的粒度,以实现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的单体解离。


常规预期:一般认为,在达到充分解离的粒度范围内,不同粒级的精矿品位不应出现剧烈反差。通常,中等粒级(10-150μm)被认为是最佳可浮选粒级,其浮选效果最好。而过粗的颗粒由于解离不充分或因重力影响易从气泡上脱落,其回收率可能会下降,但已选出的部分理论上品位不应系统性地低于细粒级。


品位倒挂现象:指的是在对粗选精矿进行筛分分析时,发现+150μm或更粗级别的颗粒品位,显著低于-74μm等较细粒级的品位。这种“倒挂”直接表明,粗粒级产品中混入了大量的脉石矿物,导致其纯度不佳。



二、“品位倒挂”深层原因分析



“粗精矿品位倒挂”现象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矿石性质、工艺流程、设备性能和药剂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核心内因:矿物嵌布特性与解离度不足

矿石自身的特性是导致品位倒挂最根本、最核心的因素。

解离度不足的“假象”:粗粒级品位低,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未能实现有效单体解离。在粗磨条件下,许多粗颗粒实际上是“连生体”,即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仍然紧密结合在一起。当这些连生体中暴露的有用矿物表面积足以与捕收剂作用并附着于气泡上浮时,它们便会进入精矿产品。然而,由于其本身含有大量脉石,必然导致该粒级的精矿品位低下。

矿物嵌布特性复杂:对于浸染粒度极细的矿石,如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有用矿物(如黄铁矿、毒砂)以微米级的颗粒弥散分布在脉石中。要实现这类矿石的充分解离,往往需要极细的磨矿粒度(例如-74μm占比90%以上)。在常规或偏粗的磨矿条件下,粗粒级中几乎全是连生体,其品位自然无法与充分解离的细粒级相比。


2. 工艺与设备因素:浮选环境的非理想性

浮选机的流体动力学环境以及磨矿、分级回路的配置,对不同粒级颗粒的分选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浮选机对粗粒的“误判”:

湍流强度与颗粒悬浮:常规机械搅拌式浮选机为了让矿浆充分悬浮,需要强大的湍流。然而,这种强湍流对于粗重颗粒(>0.1mm)的稳定矿化(即附着于气泡)是极为不利的。粗颗粒因重力大,在涡流中产生的离心力轻易就能克服其与气泡的黏附力,导致其从气泡上脱落。

易浮脉石的干扰:当矿石中含有天然可浮性较好或易于被“捕收”的脉石矿物(如滑石、叶腊石、碳质矿物等)时,在强烈的搅拌和充气条件下,这些粗粒脉石或含少量有用矿物的脉石连生体,也可能被“误捕”进入泡沫层,从而拉低粗精矿的品位。

磨矿与分级效率的影响:

阶段磨矿与闪速浮选的缺失:对于嵌布粒度不均的矿石,理想的工艺是采用阶段磨矿-阶段选别。 即在粗磨后,通过闪速浮选等技术,预先回收已经解离的粗粒有用矿物,避免其在后续磨矿中被过磨。如果缺少这一环节,采用一段磨矿流程,为了保证细粒级矿物的解离,往往会导致易解离的粗粒矿物被反复磨碎,而难解离的粗粒连生体则持续在回路中循环,增加了其被“误选”的概率。

分级效率低下:旋流器或分级机效率不高,会导致大量本应返回再磨的粗粒连生体“跑单”,进入浮选作业,成为造成品位倒挂的“原料”。


3. 药剂制度的适配性问题

浮选药剂的选择性和作用强度直接决定了不同矿物的可浮性差异,药剂制度不当会加剧品位倒挂现象。

捕收剂选择性差或用量不当:

捕收能力过强:为了强化对粗粒矿物的捕收,有时会选用捕收能力很强的捕收剂或加大用量。然而,这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粗粒回收率的同时,也可能激活了部分脉石矿物,或者使得连生体更容易上浮,从而牺牲了精矿质量。

辅助捕收剂的负面效应:为强化疏水性而添加的柴油、煤油等中性油,虽然能增强粗粒有用矿物与气泡的黏附,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无选择性地附着在连生体或脉石表面,造成共同上浮。

抑制剂效果不佳:未能有效抑制脉石矿物,特别是在复杂的矿浆化学环境中(如存在各种干扰离子),抑制剂失效或效果减弱,会导致脉石矿物大量进入精矿,在粗粒级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三、 诊断与应对策略



要解决粗精矿品位倒挂问题,必须采取系统性的诊断思路,并进行针对性的工艺优化。


1.加强工艺矿物学研究: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必须精确掌握矿石中有用矿物的嵌布粒度、与脉石的共生关系。通过解离度分析,明确要实现目标回收率和品位所需的理论磨矿细度。


2.优化磨矿与分级工艺:

实施阶段磨选:对于嵌布粒度不均的矿石,果断采用“阶段磨矿-阶段浮选”流程。在磨矿回路中加入闪速浮选机或粗粒浮选柱,尽早回收已解离的合格粗粒精矿。

粗精矿再磨:对产出的粗精矿进行再磨,使其进一步解离后再次精选,是提高最终精矿品位的有效手段。

提高分级效率:优化旋流器的运行参数或更换更高效的分级设备,确保粗粒连生体能有效返回磨机,减少其对浮选的干扰。


3.革新浮选装备与工艺:

采用粗粒浮选技术:针对粗粒回收的难题,可以采用专门为粗粒浮选设计的装备,如流化床浮选柱、沸腾浮选机等。这些设备能提供更温和的矿化环境,减少粗粒脱落,同时具备一定的分级作用,对选择性分离有利。

分流浮选:根据粒度将矿浆分为粗、细两个流,分别进入不同类型或不同操作参数的浮选机进行处理,实现“因材施教”,优化各自的分选效果。


4.精细化药剂制度调整:

优化药剂配方:通过选矿试验,寻找对目标矿物选择性更好、对脉石捕收性更弱的捕收剂组合。

分段加药:在浮选流程的不同位置精准添加药剂,避免初期药剂浓度过高导致对连生体和脉石的无差别捕收。

强化抑制:针对矿石中的特定脉石成分,筛选并使用高效的抑制剂,并严格控制矿浆的pH值等化学条件,为抑制剂发挥作用创造最佳环境。

“粗精矿品位倒挂”是选矿生产中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其表象是粗粒级品位低于细粒级,但深层原因则根植于矿石的先天禀赋和选矿工艺的适配性。矿物解离不足是其核心内因,而不理想的浮选动力学环境、不合理的工艺流程以及失配的药剂制度则是加剧这一现象的重要外因。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回归到对矿石性质的深刻理解上,通过系统性的工艺流程考察与试验研究,从磨矿、分级、浮选设备和药剂制度等多个环节协同优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一反常现象,实现精矿品位和回收率的同步提升,最终保障选矿厂的经济效益。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整理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
首页
关于富林
主营业务
产品展示
工程案例
解决方案
新闻中心
人力资源
Copyright 2021 烟台市富林矿山机械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恒势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