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磨机作为磨矿设备,在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有时因球磨机工作失调发生“胀肚”现象。球磨机“胀肚”可分为“干式胀肚”和“湿式胀肚”两种。 “胀肚”的前兆表现主要有:球磨机主电机电流表指示电流不断下降;返砂量逐渐加大;给矿端矿浆向外喷出;运转噪音突然变小等。 “胀肚”的原因除矿石性质(硬度)、补加球不及时外,主要是操作不当所造成的。 1、给矿量过大。无论采用哪种磨矿方式,要想获得稳定的磨矿过程必须遵守物料的进出平衡原则:磨矿机全给矿量等于排矿量,任何一个球磨机,其允许的即最大通过能力是一定的,也就是说,破坏这一平衡条件,磨矿机工作便出现失调现象——“胀肚”。 2、给矿粒度变粗。当稳定工作的磨矿机给矿粒度组成发生变化,粗级别含量增高时,如不及时调节给矿量,将会破坏磨矿机的这种稳定而引起“胀肚”。因为粗粒磨到指定细度在机内滞留的时间较长,若不及时降低给入量,磨机内粗粒会越积越多,直到引起“胀肚”。 3、返砂量过大。闭路磨矿时,不合格粗粒会不断从振动筛筛上筛出,返回磨矿机再磨(返回的粗粒级称为返砂)。尽管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增加返砂有利于磨矿机能力的增加,但由于操作不当等原因,当返砂量过大时,便破坏了的平衡关系,从而导致出现“胀肚”。 4、补加水量变化。在磨矿——筛分回路中,补加水分“前水”(磨机排矿冲洗水)和“后水”(返砂冲洗水和磨矿机给矿水)。“前水”的变化将导致筛子筛上细度和返砂量变化,进而影响磨矿机全给矿量变化,而“后水”直接影响磨矿浓度。因此,某种原因(水压降低、水管堵塞等)使补加水量减少,会使磨矿浓度过高而排不出来,也会造成磨机“胀肚”。总之,磨矿操作工一定要认真负责,勤观测,及时调整,使磨矿机均匀、稳定运转。 球磨工在工作时间内应坚守岗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按时巡回检查,如发生“胀肚”现象,就要立即检查原因,对症下药,处理隐患的同时,减少球磨机给矿量,严重时应停止给矿,以减轻球磨机的负荷,直到球磨机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整理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